通用头部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迈向法治化、规范化

打开微信小程序“行游大连”,在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民宿的相关展示页面,能够看到标注有“大连旅游信用品牌”的相关企业情况、常用设施、游客评价等详细信息,为消费者出行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这是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为培育信用品牌进行的创新实践之一,该做法被纳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典型经验做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社会信用纳入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发展信用经济将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贡献。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全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以落实法规为引导,以评估评价和试点为手段,以信用系统为支撑,以培训和宣传为保障,日益健全文化和旅游信用体系机制,稳步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并结合地方实际创新信用手段,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做法。

制度为基,健全信用体系机制

制度建设决定着信用体系的基础架构。随着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迈向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信用管理制度与规章持续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印发,进一步明确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的认定与管理制度、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公开与共享制度、信用修复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承诺制度和权利保障制度,为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印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指南》、发布《关于印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有关文书格式的通知》和《关于启用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系统的通知》等,形成了“1部专门规章+多项制度”的信用体系基础架构。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整体引导和推动下,各地积极探索和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相关制度建设。据统计,从2022年至2023年8月,全国已创新出台省级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40项,其中包括行政规范性文件38项、地方标准2项,涉及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修复、信用信息管理、信用品牌培育、信用消费、信用激励等类型,基本覆盖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形成了整体推进与单领域突破并行的制度建设局面。

在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持续努力下,信用加快入法入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的法治基础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依托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系统,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依法依规通过系统开展失信主体认定、信用信息归集、信用修复等业务。各地还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在文化和旅游市场各领域研究制定相关信用标准,强化标准对信用监管的支撑作用。

试点为先,释放信用体系效能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2021年,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确定首批14个试点地区。2023年2月,试点验收结果公布,试点地区全部通过验收,其中4个试点地区验收结果为优秀。2023年6月,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再次启动,目标是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试点地区。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的同时,提升了试点地区信用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健全信用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了基础。试点工作还积极推动相关地区文旅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随着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信用交易模式,拓展信用应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信用在有效衔接供需、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其形成的良好信用环境持续促进文旅市场发展繁荣。如山东省日照市通过组建“诚信旅游联盟”,吸纳大量服务平台、酒店、旅行社、景区试点单位,推动与周边城市信用分互通互认。游客在“先游后付”的模式下对产品和服务更加信任,消费体验得到提升,为整个城市营造了更诚信、安全的旅游生态。重庆市武隆区在试点过程中,着力拓展信用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场景,打造“信易游”等品牌,保障文化和旅游品质,推广信用消费使用,保障游客权益。

随着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信用基础更加坚实,信用监管效能稳步提升,信用共建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创新应用信用手段,持续释放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实施“信用+”工程,不断深化信用经济试点工作、优化行业信用环境,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