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破题之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一、以学促行,突出政治引领
1、深刻把握学懂弄通做实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组织开展“创新活化秦岭文化资源”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健全贯彻落实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立足文化和旅游工作特色,组织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创作、展演展播展示等活动,动员群众开展歌舞、曲艺、美术、书法等文化文艺活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2.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阵地,守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防线。强化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推进县级应急广播建设,做好广电事业社会管理,严格广电节目审核,加大检查整治工作力度,确保全年特别是重要保障期广电安全播出;加强融媒体整体建设,指导全市播出机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宣传教育,打造主流舆论宣传阵地,以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的繁荣发展壮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文化和旅游的繁荣发展壮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梳理文化、旅游和广电等重点阵地的意识形态风险点,加强对展览展演、论坛讲座、演艺演出、导游讲解、节目制作等各类活动内容的审核把关。强化网络舆情管控,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确保网络舆情平稳可控,持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探索完善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机制。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落实。立足文化和旅游领域特色,开展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围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执纪。抓好十四届市委第一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将巡察成果转化为推动文化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聚焦中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4.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重点文旅产业链发展实现新突破,支持文旅产业链式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加快建设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等重点文旅项目,打造老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长安书院、开元剧场、丝路欢乐世界、绿地丝路全球文化中心、西安曲江文创中心等一批文旅新空间建设。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科技,发展沉浸式、智慧化、在线化的文旅业态,壮大数字文旅经济,推动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联动发展。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引领,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本地游、拓展周边游、创新跨省游、激活跨境游,做大做强《长恨歌》《驼铃传奇》等旅游演艺项目,增强文旅市场发展活力,实现旅游人次合理增长与旅游收入稳步提升。
5.丰富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业振兴发展
加快高等级景区创建。新增1—2家4A级景区,3—5家3A级景区,打造更多旅游核心吸引物。聚焦老城区、白鹿原、秦岭北麓三大板块和夜游经济,面向本地游客推出50个微度假旅游目的地、100条微旅游新线路,面向海内外游客推出“历史文化穿越之旅”“乡村度假体验之旅”“科技探秘研学之旅”“体育康养休闲之旅”等一批高品质、多层次精品旅游线路。强化省市区三级联动,串联片区和跨区线路产品。大力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引导各类文旅场所培育新业态,增强文旅消费科技感、时尚感和吸引力。实施“西安露营品牌扶持计划”,有序发展露营经济,打造一批精品露营地,引领休闲新风尚。巩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打造主客共享、文旅融合、全域全景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6.加快恢复文旅消费活力
推动“文物+文旅”融合发展,做精文博文创、做大特色研学、做强文博品牌,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创“潮”起来。举办西安“新文创”设计大赛及优秀旅游商品、文博文创评选,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彰显中国特色、代表西安形象、满足市场需求的爆款文创产品。支持特色文创园区基地建设,推动西安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组织优秀文创产品进景区、进街区、进园区、进社区展示销售。鼓励发展数字藏品,抢抓区块链、元宇宙新赛道,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统筹线上平台、文旅企业、文旅部门三方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文旅促消费活动,推动惠民利企、共享共赢,全力加快文旅市场复苏。
三、强基固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
7.繁荣文艺创作
聚焦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实施好新时代艺术创作工程,鼓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交响乐团、西安中国画院等院团出新品、出大作,编撰《西安美术史》,持续提升长安画派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支持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浐灞保利大剧院等组织高品质文艺演出,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加强文艺精品宣传推介。推动重点文艺院团建设,引导民营文艺团体有序发展。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完善文艺评论常态化工作机制。
8.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制定实施《西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2版)》。加快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周至县图书馆新馆建设,碑林区、雁塔区、周至县文化馆新馆建设。加快长安书院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区县“两馆”提质扩容、提档晋级。布局建设30个城市书房,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高陵区、鄠邑区、新城区、未央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示范区,加快区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展常态化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开展“村晚”、夏日广场、全民阅读、广场舞展演、市民文化艺术季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戏剧惠民演出菜单式、点单式服务,丰富“西安文化惠民卡”供给内容,让文化惠民更加贴近群众、满足需求。
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创建西安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快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创建,加快全市非遗工坊建设,加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体制,制定《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实施意见》,完善秦腔艺术保护传承体系。开展活态化非遗展示展演,推进非遗项目进景区,提高和扩大西安非遗创新传承力影响力,进一步凝聚全社会非遗保护共识。
四、擦亮品牌,扩大文旅宣传营销
10.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城市文旅品牌
精心组织“千年古都·常来长安”主题活动,策划独具代表性的西安城市口号、城市Logo和城市文旅宣传片,通过艺术创作、科技运用、视听化表达,让西安文旅IP“活起来”。打造“西安年”“中华二十四节气”“长安夜”“秦岭生态”等品牌活动。办好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展国内重点城市西安文化旅游活动周,举办关中平原城市群营销推广活动,加强关中平原城市之间的文旅合作和交流。构建沿黄九省黄河文化旅游廊道,策划黄河旅游巡回宣传推介活动。建立主流媒体、新媒体、网络自媒体、户外媒体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平台,联动中省市主流媒体、整合政务宣传渠道,构建西安文旅“大宣传”格局。
11.深化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发挥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东盟与中日韩“10+3”文化城市网络等平台作用,开展“东亚文化之都”音乐会、舞蹈节等品牌活动。举办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会员城市旅游局长交流会,旅游委员会第二届会员大会、理事会。办好丝路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舞蹈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以计划单列市开展部省合作项目,进一步增强西安文旅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
五、夯实基础,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水平
12.坚决落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责任
认真落实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执行实施“乙类乙管”后行业的疫情防控措施,保障文化和旅游活动正常开展,人员有序流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重要时间节点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文化和旅游场所安全监管,推动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持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13.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文旅市场监管
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中省市“放管服”的政策举措,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加强文旅市场监管,组织开展演出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加大禁止内容类案件查办力度,坚决抵制低俗、媚俗、恶俗的文化和旅游产品,组织开展广播电视领域专项执法,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行业治乱力度,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常态开展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行动,继续组织第三方“体检式”暗访评估,持续推动我市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向上向好。
14.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资金统筹能力,提高资金保障水平,进一步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督查工作制度,建设完善科学的督查落实体系。完善全市文旅行业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文旅数据直报系统,推动文旅消费场景应统尽统,加快形成覆盖全面、运行高效的旅游监测体系。加快实施公共信息资源通用共享,创建一批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不断提升文旅智慧化水平。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文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保密档案、信访维稳等工作。
15.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落实“一把手”抓人才工作责任,党组全年研究人才工作不少于3次。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用好“三到三看三破”选用干部办法和“四个一线”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使用在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中经受考验、表现突出的干部,进一步强化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加大年轻优秀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为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激发生机活力。